韩正: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加快实现上海经济转型
http://www.thinkeroffice.com
上海园区办公楼网 来源:上海浦东 2009-11-2 2:12:54
尊敬的沈德培主席,尊敬的各位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和代表,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我们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出席一年一度的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围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加快实现上海经济转型”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在这里,首先,我谨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咨询会议成员、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中外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就上海应对危机、加快转型的一些思考,与各位作一交流。
一、应对危机,上海必须加快自身经济发展转型。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蔓延,世界经济经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上海也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严重冲击,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外贸出口、工业生产、财政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经济减速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全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前三个季度,上海经济运行呈现逐季回升的态势。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1%,二季度的当季为7.9%,三季度为9.8%。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上海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主攻方向,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转型。
第一,必须加快转变过度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成功经验之一。但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有困难的。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上海的经济外向度更高、内外经济的联系面更广,去年外贸依存度,外贸进出口额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3.5%,工业产出中有近1/3用是出口。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去年11月份以来上海外贸出口连续出现同比负增长,成为影响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面对外需急剧萎缩,一方面,我们努力帮助支持出口企业稳定生产、稳定市场;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全市投资、消费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1-9月上海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4%。应对这次危机,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走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同时也要努力培育内需市场,增强服务国内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快转变过度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第二,必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过程,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等资源充足的比较优势,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长期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服务业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重仅为40%左右,比40%更低。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相对发展比较滞后。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增加值的比重为53.7%,今年预计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业为57%。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上海经济受到冲击最大、降幅最深的是同样也是工业。受国外订单的下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内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的影响,上海工业总产值连续7个月负增长,成为整体经济下行波动的直接原因。今年以来,我们努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同时,更加注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全市服务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今年1-9月上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增长14.1%,金融、信息服务、商贸等产业都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经历危机的冲击,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特大型城市,资源环境都非常有限,我们必须加快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之路。
第三,必须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近30年经济持续近两位数的年均增长,2008年我国生产总值已突破了30万亿元人民币,货物进出口规模达到2.56万亿美元。但我国经济总体上仍处在国际分工链条的中低端,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上海虽然是我国科技教育资源和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但科研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还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还不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明显感到,那些技术含量不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的,特别是低端的加工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都比较大,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没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产品,就处于过度竞争、降价销售,甚至亏本经营。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都是一次大洗牌的过程,是地区间、国家间、企业间实力和地位重新调整的过程。上海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努力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四,必须加快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国家对我们这个城市的战略定位。纵观世界,每个大国或大的经济体的发展,都有强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支撑。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上海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框架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看好上海,各类创新资源和人才不断向上海集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带来国际生产要素布局的重组调整,引起全球经济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发生新的变化,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我国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在应对危机的关键时刻,今年上半年专门出台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给予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和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举措,为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应对这次危机,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化危为机,上海必须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真正实现从传统的工商业城市向现代的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
二、实现转型,关键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海经济转型的目标,就是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方向就是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主要途径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关键、聚焦突破,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初步考虑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来推进上海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结构的调整。
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首先作为上海来讲,就是要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高端新兴服务业。我们将紧紧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体系的服务、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发展金融业。目前,上海基本形成了包括证券、股票、债券、货币、外汇、期货、黄金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今年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市场市值居全球第四,股票交易额居全球第三。总部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目前有20家,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推进金融创新的先行先试,着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做大金融市场规模,开发新的金融服务,集聚国内外金融机构,引进、培育更多金融人才,促进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紧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目前,上海港作为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2008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总量达到280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二,货物吞吐量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一。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完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支持航运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高端航运服务业在上海的发展。紧紧依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内外贸联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上海一直是我国的商业中心,在国内外商品贸易流通中发挥了枢纽作用,上海口岸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提高市场开放度,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依托商贸集聚区的发展,加快内外贸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的商贸业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消费服务业,努力营造舒适、便捷、放心的商业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环节,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监管,为国内外的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专业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企业在上海发展,做好我们的服务工作。
二是大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这是上海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加快上海经济转型,不是不要工业,而是提高工业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工业优化升级,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要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按照培育、重组、提升,同时也要淘汰落后产能这样多方面并重的原则,加快实现制造业的战略升级。我们讲培育,就是要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聚焦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推进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还有生物医药等九大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在工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今年为推动在制造业等九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新,政府专门设立了100亿专项资金,同时鼓励、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全国各地企业积极参与,还有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共同推进上海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我们讲重组,就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推进要素资源重新组合和产业升级换代。我们排出了一批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国有工业企业,这些国有的工业企业,我们希望和央企、外资、民资和全国各地的企业进行重组共同发展。同时,推动上海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开展开放性、市场化的重组过程。我们讲提升,就是借鉴全球性跨国公司的经验,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把一部分不符合上海产业发展定位的制造和一般加工环节转移出去,提高研发、设计、采购、营销等环节在产业链上的比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我们讲淘汰,就是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危险”的落后产能。近几年,我们每年都排除一些不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淘汰产能,今年也列入计划淘汰700项左右。
三是继续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推进上海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从上海特大型城市的实际出发,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和布局,重点是推进“四港、三网、三体系”建设,“四港”是海港、空港还有陆港、信息港。海港,目标是要建成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强、集疏运体系最完善的全球枢纽港之一,在港口建设的同时要建信息港,目的是全面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我们要着眼于改善上海城市交通环境、疏解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加快编织“三网”,即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内河航道网。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覆盖市域范围的大容量轨道交通网,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到今年年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350公里,到2020年建成总长936公里的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目标是形成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目前通车里程达到637.4公里,“十一五”期末将达到785公里。内河航道网,目标是加快建设以1条环线、10条放射线为干线航道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我们要注重“三体系”建设,即能源保障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城市安全体系。
四是努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低碳、绿色、生态、宜居的城市,既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必须把打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环境建设推动结构调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型产业,切实改变以往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我们已滚动实施了三个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拿出相当于全市GDP总量3%作为环保投入,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前正在实施第四轮环保的三年行动计划,总投入将超过100亿美元。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均衡化,重点解决郊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努力发展优质教育、高端医疗服务,注重文化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断完善生活设施,让全市人民共享美好的城市生活,为在上海工作、居住、观光、旅游的国内外人士营造良好的舒适生活环境。
五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结构调整,说到底,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才能进一步加大推动。下一步,上海要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以制度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加强政府管理的创新。我们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为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供法制保障和有效的监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要深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推进有利于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服务经济和培育人才的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优胜劣汰、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打破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推动结构调整。
六是牢牢抓住举办世博会带来的重大机遇。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明年,世博会将在浦江两岸拉开帷幕。从历史上看,世博会不仅展示了各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展示了人类对于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曾许多次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应对危机、加快转型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重要机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吸引国内外更多创新资源和要素,来推动上海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将通过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使国内外投资者、企业家、旅游观光客更加喜欢上海。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艰巨复杂,加快上海经济转型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树立战略思维,拓宽国际视野。今天,有这么多国际知名的企业家聚会在这里,交流应对危机的经验和做法,为加快上海经济转型出谋划策,相信IBLAC成员的远见卓识,必将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迪和帮助。我和我的同事们将认真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