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多位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将目光聚焦在了文化产业的升级上,借力“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惯性,为驶入快车道的上海文化产业加油提速。
提交“1号议案”
促进科技和文化跨界融合,立法为文化产业升级护航
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前一天,浦东新区代表刘小龙早早来到会议秘书处,递交了本次人代会的第一份议案,内容是建议人大尽快制定“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有何关联?刘小龙介绍,数字出版是以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支付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目前,全国数字出版唯一的国家级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园内,屯泊着包括“盛大”、“九城”在内的数字出版航母。园区引领着全国的网游出版、网络文学出版、网络视听出版等经营性文化产业。数字出版从十年前的“龙套”,变身为文化产业舞台的“台柱”。
刘小龙举例说,把软件技术和文化创意合璧,就是科技和文化跨界融合,终端产品能推动诸多上游产业的发展,盘活整条产业链。比如,网络文学的阅读规模促进手持阅读器的普及,可带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发展。
他说,2000年颁布的《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简称张江“十九条”)赋予张江发展的活力,但“十九条”如今已经不再适应新变化——张江高新区已形成了联动发展的格局,进入第二次创业的新阶段,需要有管理体制的授权,让园区更好地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行鼓励和服务。有了法律保障和体制创新,才能令文化产业快马加鞭地前行。
昨天,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获悉,1号议案已经被列入本市年度立法计划的预备项目。刘小龙高兴地表示,数字出版是文化产业中的新贵,上海又占有明显的优势,人大立法将为产业发展如虎添翼。
培育“文化生态链”
文化制造“产业链”要体现多样性,更要有国际视野
“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范围包括媒体在内的文化产业进行深刻转型,甚至是革命,上海应该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协委员梁信军乐观地认为。他研究现有文化产业政策后,提出了若干建议。
他认为,首先要悉心培育文化产业的生态系统,强壮生态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培养每个环节的个体多样性。“生态链”包括:从创意、制作、推广营销、运营到衍生产品的各环节在内的制造产业链,也包括资金链(融资、投资)、信息链(信息、管理、技术)、人才链、物流发行链。只有由这5个链条组成的文化产业供应链环环相扣,才能使整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自我循环、不断进化。每个环节上都有多样性而不是只有一家或者一类企业,有国有也有民营、有本地培养也有外地迁入、有大企业也有小企业,方能防止一旦环境变化、企业被淘汰,造成断环风险,“整个生态系统连接、运转起来,整个产业就能持续不断地自我发展。”其次,对文化名牌企业、文化名人,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精心培育“文化小巨人”,给足政策促其发展。第三,文化企业的体制改革、改制,要开放、要有资源增量,而不是仅换一块牌子。
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者,梁信军也提出忠告:“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包括要面向国际的视野、参与大中华竞争的视野和探索全媒体集成的视野。”